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新研究:焦慮抑鬱或是燈光惹的禍!專家:晚上別搞太亮

近日,《自然心理健康》雜誌刊登一項全球大規模關於光暴露對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發現白天過少接觸陽光,或者夜晚光照過亮,都會增加患焦慮、抑鬱,或其他精神心理疾病的風險。

澳大利亞莫納什心理科學學院和墨爾本特納腦與心理健康研究所的科學家,分析了英國生物銀行8.7萬名受試者的數據後發現,夜間暴露在光線下的人,患抑鬱症風險增加了30%,而白天暴露在大量光線下的人,患抑鬱症風險降低了20%。與此同時,對於廣泛性焦慮症、雙相情感障礙、創傷後應激障礙和有自殘行為的患者,也有類似的結果。這個發現與季節、人口、職業差異、是否有體力活動、生活在城市或農村無關。

參與研究的凱恩副教授稱,「現代人一天中大約90%的時間都在室內電燈下度過,與自然光和黑暗周期相比,白天太暗,晚上太亮,讓我們的身體感到困惑。一旦人們了解到光照模式對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響,就可以用簡單的方法提升心理健康,並可作為治療精神心理疾病的非藥物手段。」

北京大學首鋼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高偉告訴「環球時報健康客戶端」記者,光照對人體生理時鐘和身體健康有重要影響:

調節生理時鐘。光線會影響視網膜神經節細胞,這些神經節細胞幫助調節人體生理時鐘,從而影響情緒。白天充足的陽光照射,使人感覺精神抖擻、溫暖舒適、心情愉快。晚上室內的強光和高溫則會破壞休息所需的黑暗環境,影響生理時鐘,使睡眠質量變差,導致情緒煩躁,焦慮不安。此外,夜間的室外照明,如商場和酒店外閃爍的霓虹燈、廣告燈牌等,也會擾亂生理時鐘,使人無法正常休息,心煩意亂。

影響褪黑激素分泌。褪黑激素是一種由松果體分泌的激素,具有調節睡眠和晝夜節律的功能。燈光會影響褪黑素的分泌,完全黑暗的環境最有利於褪黑素的分泌,而足夠的褪黑素能讓睡眠變得更好。此外,有研究表明,偏紅色光譜的燈光有利於人們保持較高的睡眠質量,而藍色和綠色的燈光則對褪黑素分泌具有較強的抑制作用,會降低睡眠質量。

高偉說,在臨床治療中,已發現光線對精神疾病患者的積極作用。比如,痴呆患者在傍晚常會出現煩躁、焦慮、哭鬧的情況,被稱為「黃昏現象」,其原因就是暗光線環境下對患者的情緒影響,這時只要及時開燈,並用大瓦數燈,就能很快緩解症狀。2020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神經科學家提出一種預防、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新方法,即通過一定頻率的閃爍燈光,通過同步大腦中的伽瑪波電活動,觸發大腦開啟清理模式,可在大腦毒素造成損害之前將其清除。英國科學家還發現,較少的光照就能使抑鬱症患者認知能力提高2.58倍。

不過,室內燈光再亮也無法與陽光媲美,因為自然光的光譜是連續的,所有顏色的光都有。經過百萬年的進化,人的眼睛在自然光下感覺最舒服。而室內螢光燈長時間照射會干擾大腦中樞神經系統,產生一些不適症狀。

《英國醫學委員會內科學》刊登的一項研究指出,最佳的戶外光照時長為夏季每天2小時,冬季每天1小時,平均為每天1.5小時。戶外光照不僅會刺激大腦中「人體時鐘」視交叉上核,來調節晝夜節律,還會幫助人體吸收維生素D維生素D對大腦健康有多重保護功能,如神經保護、調節情緒,從而影響認知功能。

人們應該如何利用光照,讓自己心情更愉悅、精神更健康呢?高偉建議,需要白天坐辦公室的上班族,可多開窗通風接觸自然光。工間或午休時,最好到陽台或戶外活動,多曬太陽。對於家居照明的布置,應是自然光和人造光的有機組合,室內燈光顏色避免強烈的色彩對比,忌紅綠搭配,同一房間燈光顏色不要超過三種,並保持顏色協調。需要長時間伏案學習、工作的人,室內要開大燈,同時開檯燈,可選擇模擬自然光的檯燈。晚上睡覺前,最好用光線柔和、暖光源的燈,不要開大燈,也不要開燈睡覺,更不要熬夜。現在不少城市推出「燈光工程」,點靚了夜晚的城市,建議建築外的燈光照射遠離居民區,別搞太亮,不要過度刺眼閃爍,以不影響大家休息為宜。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生命時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1017/1966681.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