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這種控制血糖的飲食技巧,簡單好記,適合大多數人

近些年,糖耐量受損、高血糖糖尿病等的發病率逐年升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焦慮自己的「血糖」,網上也開始流傳各種「控糖飲食小妙招」——比如「吃硬不吃軟就能有效控制血糖」。

所謂「吃硬不吃軟」,指的是優先選擇質地相對干硬的食物,少吃質地柔軟、糯嘰嘰的食物。

那麼,這種控糖技巧真的管用嗎?今天就來細緻聊聊。

「吃硬不吃軟」真的能控制血糖嗎?

先說結論:「吃硬不吃軟」這個建議的確有一些道理,因為進餐後血糖的上升速度和食物的質地有關。

比起軟、爛、糯,水分含量高的食物,干硬、粗糙、水分含量低的食物,相對更不容易被咀嚼成糊狀,也就沒那麼容易消化。既然消化得慢,分解成葡萄糖進入血液引起血糖上升的速度也就慢,餐後血糖波動也就更小,自然更有利於維持血糖的平穩。

對於血糖控制不佳、糖尿病的朋友,在進食時,優先選擇質地相對干硬的食物,少吃質地柔軟、糯嘰嘰的食物,更有利於維持餐後血糖的平穩。比如多吃「有嚼頭」的窩頭,少吃軟乎乎的白麵包;多吃硬挺筋道的麵條,少吃煮到軟爛、入口即化的線面等等。

要注意的是,這裡所談的「干硬」和「軟爛」,大部分情況下是指以澱粉為主要成分的主食。畢竟,蔬菜水果、肉蛋奶豆中澱粉含量遠比主食低,它們在體內直接轉化為葡萄糖的「能力」也就低很多,對餐後血糖的影響力也小於澱粉類主食。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但糖尿病、高血糖等患者

不止要「吃硬不吃軟」

先說答案:「吃硬不吃軟」的確可以粗略成為一種控制血糖的方式,但對於糖尿病、高血糖患者,僅看這一方面,還不夠全面,可能引起誤判。

這是因為除了軟硬之外,食物的主要成分(食物本身的含糖量)、食物的生熟、食物的加工程度和加工方式、食物的溫度、食物本身的組織結構等因素,都會影響身體餐後的血糖水平。

我們整理成了一張表格,大家可以看看:

①食物本身含澱粉和添加糖越多,越容易引起餐後血糖快速上升。

比如即便是偏硬的糙米飯,也比軟糯的蒸紅薯血糖生成指數要高,前者血糖生成指數是68,後者血糖生成指數是51。

②食物越生,越不好消化,血糖生成指數越低,反之,食物越熟,越容易消化,血糖生成指數越高。

生熟的判斷,既包括自然成熟的程度,也包括烹飪加工的生熟。比如生香蕉的血糖生成指數是30,成熟香蕉的血糖生成指數是52。

③食物加工的程度越高,越精細,往往越容易消化,血糖生成指數越高,加工程度越低,血糖生成指數越低。

比如即食燕麥粥的血糖生成指數是79,需沸水沖泡加工的片狀燕麥粥血糖生成指數是55。

而食物加工方式會直接影響加工程度。比如,壓力鍋煮的粥往往比普通鍋煮的粥更軟爛黏糊,更容易消化,血糖生成指數也更高。

④涼的食物往往比熱的食物血糖生成指數更低。

一方面是因為偏熱的食物的確更容易被胃腸道接受,另一方面是因為冷的澱粉類主食中可能含有一定比例的抗性澱粉,抗性澱粉更難被消化吸收。

⑤食物本身的結構也會影響血糖生成指數。

結構越疏鬆,越容易被消化酶接觸到,進而很快消化吸收,升高血糖,血糖生成指數自然也就高。

食物的結構如果緊實緻密,就不太容易消化,血糖生成指數就低。比如未發酵的死面饅頭,血糖生成指數為70,全麥粉饅頭血糖生成指數為82。

在了解這些以後,就會明白,僅從「硬」和「軟」的角度來評判一種食物是否更有利於血糖的控制,的確不夠完整,還需要綜合考慮食物的成分、加工程度、生熟、溫度等等。

比如,同樣是麵條,小麥粉做的干、扁、粗的麵條,血糖生成指數是46,而硬質小麥粉做的細麵條,血糖生成指數是55,同樣是硬質小麥粉加入雞蛋做的粗麵條,血糖生成指數卻是49。前兩者,是食物加工程度不同引起的差異,後兩者,則是食物的主要成分不同帶來的變化。

這也是為什麼要用「血糖生成指數」這樣一個客觀且量化的指標,來衡量某種食物進食後引起的血糖波動。如果大家想更全面地了解食物對餐後血糖的影響,不妨關注其血糖生成指數血糖負荷兩個指標。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此外,「吃硬不吃軟」除了不適用於糖尿病、高血糖患者外,對於胃腸道消化功能較差的朋友來說,也不太適合

比如胃潰瘍嚴重的朋友,就應該避免太過干硬的食物,防止其對胃黏膜產生機械性刺激。再比如,一些老年人消化功能減退,不宜大量吃干硬的食物,否則可能會因為消化不良引起其他問題。還有牙口不好的中老年人,要避免太硬的食物造成牙齒損壞。

適合大多數人的

「科學控糖」吃飯小技巧

那麼,有沒有更科學、適合更多人群的、好用好記好執行「科學控糖」吃飯小技巧呢?

當然有!我們整理出了4條簡單、可直接照著使用的 Tips,大家可以靈活選用。

1.胃腸道沒問題,吃硬少吃軟,沒毛病

2.胃腸道功能差,或不習慣吃干硬食物,那就吃雜、吃粗不吃精。

比如,一餐的食物種類儘量雜,包括蔬果、瘦肉、蛋、主食等。主食選擇粗雜糧而非精米白面類食物。

3.沒條件搞食物多樣化,或不習慣吃太多粗糧,那就注意食物加工別太精細,食物形態別太細碎軟爛。

比如,用普通鍋具熬「湯米分離」的稀粥,而不是吃熬到入口即化、看不到大米原貌的黏糊粥。

4.吃飯順序幫大忙,先湯/水,再菜、肉,最後吃主食。

如果以上原則您還是覺得複雜,那可千萬要記住吃飯順序的調整——先喝點清淡的湯粥或水來占據一定的胃容量,隨後吃富含大量膳食纖維沒那麼好消化的蔬菜,接著吃非常「扛餓」的優質蛋白質,如肉蛋等,最後再吃提供澱粉的主食,這樣可以最大程度降低澱粉類主食的攝入量。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科普中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129/2010871.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