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飲食文化 > 正文

大學老師繪「世界餃子地圖」網友大開眼界

世界餃子地圖

餃子是深受中國人民喜愛的傳統特色食品,相傳是醫聖張仲景所發明。其實,餃子不光是中國特有的食品,世界各地都有餃子,只不過形態各異,名稱各異。

近日,天津外國語學院的老師翟文喆在人人網上傳了一張「世界餃子地圖」,讓不少網友大開眼界。有網友留言說:看到這些美味一不小心口水就掉到了鍵盤上。還有不少網友在照片下面發表自己的見解。

「世界餃子地圖」被上傳網絡

10月22日,翟文喆上傳了一張「世界餃子地圖」,聲明是「徵求意見版,求補充更正」。網友們對這張照片很感興趣,因為不少網友都表示「以前一直覺得餃子是中國的特色食品,沒想到世界各地都有餃子」。

這張「世界餃子地圖」上只有歐洲、亞洲及非洲北半球部分的版圖,一共呈現了20個國家的20種餃子,分布在歐洲及亞洲國家。「世界餃子地圖」把每種餃子的圖片放在對應國家的地理位置上並標號,地圖下方依次配有這種餃子的中文及原名稱,如法國小方餃、德國施瓦本方餃、波蘭小耳朵、俄羅斯餃子、斯洛維尼亞煎餃、土耳其餃子曼泰等。地圖左下方還附有一張「世界小麥主產區地圖」。

記者了解到,世界各地的餃子有著不同的特色。比如,日本人常用海鮮和姜混合做餡,把餃子煎著吃,這其實更像鍋貼,他們吃時還會配上魚湯。俄羅斯的餃子個頭大,他們常用牛肉、胡蘿蔔雞蛋洋蔥做餡,還喜歡加些辣椒末,餃子個頭大,煮水餃用牛骨湯,喝湯是第一道菜,吃餃子是第二道菜。這些餃子還有不同的形狀,比如德國施瓦本方餃是方形的。義大利人煮水餃的方式與中國人一樣,但是他們包餃子是把面壓成一長條,一勺勺放好餡,在面的邊緣沾上水,再用同樣的一條面片合在一起壓好,最後用刀一一切開。

德國人吃餃子也愛蘸醋

據了解,不同國家的餃子,做法、吃法各異。比如,日本人常把海鮮與姜混合在一起做餡,喜歡把餃子煎著吃,其實更像中國的鍋貼;俄羅斯餃子個頭大,常用牛肉、胡蘿蔔、雞蛋、洋蔥做餡,煮水餃用牛骨湯,用餐時,先喝湯再吃餃子。

「世界餃子地圖」看起來生動、直觀,網友「鄭佳木·Wayne」看後直言「一下看了這種多種餃子,覺得義大利的餃子特別可愛」。看到德國施瓦本方餃,網友「亓童熙candy」說:我的德國朋友說他們那裡也會包餃子,而且還蘸醋,他覺得吃餃子蘸醋好美味。

四川餃子調料引爭議

在眾多的網友回覆中,有一條很特別,該網友「強烈要求把四川餃子獨立出來」,理由是「蘸辣椒+醬油+蒜泥+醋+味精+鹽+香油的餃子不是餃子」。四川與重慶不光地理相近,而且吃東西口味也類似,在重慶的餃子店裡面,除開自助式打調料的,很多都是使用該網友所敘述的調料。

記者就此採訪了一些重慶市民,其中有在重慶生活的外地人,也有土生土長的本地人。

冀女士是山東人,餃子是她最愛的食品之一,她吃餃子的調料里,蒜和醋是必須的。冀女士表示沒到重慶之前,沒見過這麼複雜的蘸料,覺得很不可思議,「蘸辣椒油太膩了,辣味蓋住了餃子的香味和鮮味」。來自東北的趙女士以及來自安徽的李女士也都表示覺得最好的餃子調料就是蒜和醋,不過她們也認為重慶的餃子調料很有特色,可以接受,「每個人吃東西的口味不一樣」。

重慶的劉女士聽到該網友的言論有點生氣,她平時吃餃子一直都是用該網友所述的這種調料,「不公平!餃子指的是外形,跟作料有什麼關係?」從澳大利亞留學回到重慶的龔女士表示自己吃餃子的調料雖然沒這麼複雜,但辣椒是必不可少的,即使在國外也是這樣,「餃子還分地區?我覺得沒必要」。

作者邀網友共同製作「地圖」

既然作者都聲明徵求意見,歡迎補充更正,不少見多識廣的網友在照片下面發表了自己的見解。網友「路德泓」補充說:我推薦大不列顛cheese餃子,黑暗料理巔峰之作。網友「吳鄭佳男」更正說:俄羅斯餃子應該比照片中更大,類似盒子。網友「王子昭」則談了自己見解,「義大利麵pasta里還有一種拿兩張圓形麵皮上下重疊,中間放餡料,外圈捏住的餃子,叫ravioli」。

有細心的網友發現,「世界餃子地圖」中只有歐亞國家有餃子分布,並且跟「世界小麥主產區地圖」中小麥在世界上的分布吻合。對此,網友「王安琪」說好像哥倫比亞有種類似韭菜合子的東西,是烤的,「營養學課介紹各地飲食文化時哥倫比亞姑娘帶來的,不過沒記住名也沒記住味」。

中國的傳統餃子

既然作者都聲明徵求意見,歡迎補充更正,不少見多識廣的網友在照片下面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網友「路德泓」補充說:「我推薦大不列顛Cheese餃子,黑暗料理巔峰之作。」

網友「吳鄭佳男」更正說:「俄羅斯餃子應該比照片中更大,類似盒子。」

網友「王子昭」則談了自己見解,「義大利麵Pasta里還有一種拿兩張圓形麵皮上下重疊,中間放餡料,外圈捏住的餃子,叫Ravioli」。

說到這裡,你是不是也好奇我們常見的餃子會被外國人包成什麽形狀?

下面就來看看世界各國的餃子

義大利

「餛飩」一詞最早出現在14世紀,出自一位名叫佛朗西斯科.迪.馬可的威尼斯商人的著作中。早期的烹飪方法是在麵團中裹上洗淨的綠菜和新鮮的奶酪,色鮮味美,這和現在義大利餐館製作方法並無大異。如今,大多數餛飩都由工廠加工生產,冷藏出售。但仍有很多義大利手藝人和家庭廚師等沿用傳統製作方式。

韓國

韓國的餃子(mandu)風味各具特色。有的是烹煮的,一口即食,由豬肉和青蔥溷合而制。有的是蒸熟的,以泡菜為餡,需細嚼慢嚥。還有一些有拳頭般大小。品嘗著自家包的餃子,滿口生津,回味悠長。

尼泊爾

在尼泊爾,Momo是當地最具代表的小吃。它們通常是清蒸而成,也有油煎或油炸等做法,外形呈半月狀或圓形。由於這些地域素食主義者雲集,因此它們通常以土豆、優良大豆和乳酪為餡。而葷食者的 Momo裡面則包有牛肉。地道吃法是搭配酸辣番茄醬一起食用,醬汁由香菜芝麻、青椒、姜、大蒜、茴香以及植物油溷合釀製,風味極為獨特。

黎巴嫩

這些餃子似乎展現了一種文化,但它們其實也有共同之處。黎巴嫩的 Shish Barak餃子是將風味牛肉和松仁溷合包好後浸泡在羊奶中,並用大蒜、薄荷、香菜等加以調味。它們通常是自家製作的,雖然倍受青睞,但在黎巴嫩很少有餐館供應。

德國

德國的餛飩源於歷史上的斯瓦比亞地區,傳統做法是將肉沫、燻肉、菠菜、麵包渣、洋蔥、香草和香料等溷合成餡。它們外觀為正方形或矩形,通常3到5英寸(約7到10釐米)寬,個大味鮮。戲說它們是在大齋節時被發明出來的,因為將肉餡藏在裡面,可以蒙蔽上帝的眼睛。

波蘭

波蘭的餃子皮薄餡厚、玲瓏剔透,為波蘭的美食全圖添上了最為華美的一筆。它們的製作方法簡單易學,即用溫水將麵粉和少量薯粉溷合後揉成麵團,用玻璃杯口將它們切成大小均勻的餃子皮,然後包上土豆泥和煎洋蔥,最後放在鍋里烹煮即可。油炸是另一種傳統做法,再配上炸洋蔥和酸奶酪一起食用。事實上,餃子皮裡面堪稱是「包羅萬象」,材料十足。

烏克蘭

Varenyk在烏克蘭語中是指「煮熟的麵團」,光從字面上看就已經勾起了您對餃子無盡的想像。煮熟的餃子體型飽滿,呈月牙狀。傳統做法是選用土豆為餡(有些還會選水果餡),抹上黃油,蓋上煎洋蔥,再加些優格和黃油即可。在烏克蘭寒冷的冬天裡,它可是一道不可或缺的美食。

俄羅斯

俄羅斯的餃子精巧細緻,通常只有1到2英寸(約2到5釐米)大小,在各大餐館均有供應。雖說各家各戶烹飪方法略有不同,但卻和烏克蘭的 Vareniki的製作方法大相逕庭。相比之下,它們的餡兒更為可口,讓人慾罷不能。麵團一般由麵粉、雞蛋和水溷合製成,餃子餡由碎牛肉、豬肉、洋蔥溷合而成。它們捏出來的形狀有點類似於義大利的餃子(Tortellini)。

土耳其

該國的傳統餃子通常是將牛羊肉和洋蔥溷合而成,並灑上帶有蒜的酸奶調味汁。它們在阿富汗、美國等國家也很受歡迎。在土耳其,它們通常是兒媳取悅准婆家的必備美食,因為餃子越小,標誌著新娘廚藝越高超。

日本

相比以上提到的餃子,日本的餃子(Gyoza)從外形上看略顯「苗條」,精緻的花邊展示了靈巧的手藝。它們外皮很薄,餡里溷有豬肉、香蔥、生薑以及芝麻油等。油炸過後再加以清蒸,出爐後蘸著醬醋調製的汁子品嘗別有風味。

責任編輯: 王篤若  來源:重慶商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3/1102/345955.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