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手腳容易發麻,怎麼回事?背後可能隱藏5種疾病,早知道少遭罪

劉涵(化名)從沒想過,生活中很常見的「手麻」,讓自己上了一次手術台。

上個月,劉涵騎單車去地鐵站時,突然感覺右手麻木,難以握住車把。本以為只是暫時性症狀,但一周時間過去,「手麻」似乎越來越明顯了。

3月25日,劉涵起床後行走困難,麻木感延伸到腿部、背部,從小腿到腰部都感覺「冷冷的」

隨後,家人帶他去廣州某醫院檢查,核磁共振結果顯示,他的第3/4頸椎間盤突出嚴重,已經侵占80%的椎管空間,合併多節段頸椎管狹窄,確診為脊髓型頸椎病

「你才26歲,這脊椎真不像年輕人的,跟五六十歲的人差不多」,醫生說道,「幸好來醫院了,如果再拖半年,是有可能癱瘓的。」

最終,劉涵接受了頸椎後路單開門椎管成型術,目前仍在休養當中。

一、從發麻到麻木,別不重視

手腳麻木是一種常見的症狀,可能在久坐、如廁蹲太久、趴在桌上睡覺等行為後出現,一般可在短時間內自行消除。但如果手腳麻木伴隨四肢無力持續時間10分鐘以上,則要考慮疾病的可能,及時到醫院就診。

臨床上,肢體麻木的表現分為3種情況:

·感覺增多:皮膚、肌肉有蟻行感、蟲咬感或是電麻感等;

·感覺減退:出現痛覺和觸覺減退的現象,感覺皮膚變厚了,用力掐捏才有感覺;

·感覺消失:身體好像不是自己的,喪失對冷、熱、痛、癢的感覺。

中國痹症研究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癱瘓患者有6千萬,其中因病致癱的人占83%,且大多數出現過手腳麻木的症狀。針對癱瘓患者的調查發現,如果在中年時頻繁手腳麻木,晚年時癱瘓的風險會更高。

因此,中老年人如果經常手腳麻木,必須重視起來,及時接受治療。

二、手腳麻木,可能是5種疾病搞鬼

引起手腳麻木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見的是睡姿不正確,壓迫到臂神經,引起生理性麻木。此時只要更換姿勢,活動手臂,即可消除麻木感。

如果麻木感持續存在,久不消除,則要警惕疾病原因。

1、藥物不良反應

服用氧氟沙星、呋喃唑酮等抗菌劑後,可能出現肢體麻木的症狀,一般從手腳開始,慢慢向上蔓延,可能伴有過敏或感覺異常。

2、頸椎病

頸椎間盤突出、小關節病變等可導致頸椎內部的空間變窄、神經根擠壓,造成神經根型頸椎病。神經根受壓時,肩頸部的麻木感和疼痛感會放射到上肢,造成手臂麻木、沉重感。

3、糖尿病併發症

如果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長期控制不好,可能損害神經,引發糖尿病神經病變。此時,腳麻更為常見,手麻情況較少,可能伴有刺痛或灼痛感、肢體無力、痙攣等症狀。

4、腦梗

如果突然出現單側上肢發麻,伴隨同側面部或下肢麻木,要高度警惕腦梗腦出血等急性腦血管疾病,儘快進行CT或磁共振檢查。

腦梗在發病前,患者可能出現短暫性腦部缺血,導致身體一側陣發性麻木。如果腦部缺血的時間較長,形成血栓,症狀可發展成持續性麻木和無力

除了肢體麻木,患者還要留意肢體無力、言語含糊不清、口角歪斜等症狀。

5、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可導致腿部供血不足,引發一系列症狀,例如:走路較多時,出現足部、小腿酸痛;感知麻木,無法明確識別冷熱感,容易導致泡腳時燙傷。

三、改善身體發麻,怎麼辦?

生理性麻木對健康的影響較小,避開刺激因素即可自行恢復。生活中,我們還可以通過以下幾點,來幫助改善身體發麻的症狀。

·積極預防

中老年人,尤其是肥胖的人,如果食指、中指或舌根出現麻木,應積極採取措施,預防腦梗。日常要定期檢查血壓、血脂,並做血液流變學檢查,規範治療。

患有風濕骨病的人群,日常應注意保暖和防潮,如果身體過度受涼、受寒,會加重麻木症狀。

·補充維生素

適當補充維生素B1和維生素C,提高代謝功能。富含維生素B1的食物有豆類、堅果類、瘦肉、芹菜等;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有綠葉菜、甘藍、青椒、花椰菜、奇異果、草莓等。

·適量運動

適量運動有助於血管和神經健康,緩解麻木症狀,建議在午後或傍晚到戶外散步、快走、慢跑、打太極等,但注意運動時間不可過長,運動量不要過大,運動前記得熱身。

·合理飲食

烹調食物時,建議多用蒸煮,少用煎炸。成年人每日攝鹽量不超過6克,攝糖量不要超過25克,用油量25-30克。吃肉時,首選魚類和禽類等白肉,以瘦肉為主,同時多吃高纖維蔬菜,例如青花菜菠菜等。

手腳麻木很常見,但如果持續時間較長,可能是疾病的早期信號,應儘快到醫院就診,以免拖延,加重病情。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39健康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428/1741249.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