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核桃被稱為「血管清道夫」?為何有人說吃核桃不好?很多人吃錯了

「你怎麼買個核桃像進貨一樣,吃多了對身體不好吧。」王奶奶在超市挑選了一大包核桃,同行的李奶奶不禁詢問。

「這核桃可是個好東西,我孫子剛上小學,多吃點核桃補腦才更聰明。而且這核桃有益血管健康,我老伴有」三高「,多吃點預防血管堵塞。」王奶奶說得振振有詞。

「你怕不是被騙了,核桃脂肪那麼多,只可能加速血管堵塞!」

兩人你一言我一語,展開了激烈的爭論,但最終也沒有分出誰對誰錯,王奶奶依舊買了一大包核桃,李奶奶無奈地搖搖頭,說了一句不識好人心。

核桃不僅吃著香,營養也非常豐富,因此深受喜愛,但人們對於核桃是否健康的爭論也很多。

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關於核桃的是是非非。

一、「以形補形」,吃核桃能補腦嗎?

核桃是生活中十分常見的堅果之一,由於它的外形與大腦十分相似,於是衍生出了吃核桃可以補腦的說法,這個說法真的可信嗎?了解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知道核桃內到底有什麼?

一顆核桃,含有蛋白質、脂肪、歐米伽3脂肪酸、維生素E、多酚、鎂、鈣等多種物質。

醫學界多項研究均指出,增加核桃等堅果類食物的攝入,對於改善中老年人認知能力有一定幫助,核桃內的α-亞麻酸,進入體內後可轉換成DHA,對大腦發育、大腦健康有益,從這個角度來說,核桃的確在神經系統方面有一定優勢。

那這是否意味著吃核桃能補腦?

其實,這裡所說的對大腦有益,和大家認知中的吃了就能提高智商、提升記憶力,是有本質區別的。核桃雖然對大腦有好處,但作用也比較有限,並非吃了就能變聰明,不能盲目依靠大量吃核桃來提升智力,「以形補形」這是不科學的。

真正有效的補腦方法應該是保證身體可攝入充足的營養、合理的休息以及適當進行大腦訓練,這些對於大腦鍛鍊有很大的好處。

二、核桃是「血管清道夫」?為何有的人說吃核桃不好?

核桃素有「長壽果」之稱,有人稱它為「血管清道夫」,多吃有益健康,但也有人說核桃脂肪含量高,容易堵血管,認為核桃是「催命符」

核桃對血管到底有沒有影響?吃核桃究竟是好還是壞?研究告訴你答案。

《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上曾發表過一項研究,研究人員對21萬人進行了為期32年的隨訪後發現,長期攝入高脂肪、高油脂、高糖分以及富含紅肉的飲食,會讓身體發生心臟病、中風的風險顯著增加。

而食用抗炎飲食,包括蔬菜、全穀物以及核桃在內的堅果等食物,對於降低炎症、心血管疾病發生有很大幫助。

《Nutrients》上,一項由哈佛大學進行的觀察性研究中發現,跟從來不吃核桃的人相比,每周食用5份以上核桃的實驗者,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下降25%。

《英國醫學雜誌》的一篇研究表示,核桃能促進腸道有益生菌的生長,幫助改善腸道健康,有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因此,適量食用核桃,對心血管健康是有益的。

三、核桃雖好,但並非人人適宜

需要注意的是,核桃雖好,但不是人人適宜,這四類人群勸你最好少吃核桃。

痰熱咳嗽患者:核桃屬於溫熱的食物,一些在生活中經常咳嗽痰多、上火的人群,吃核桃會加重本身的症狀,還可能會進一步引起牙齦腫痛、口腔潰瘍等發生。

肥胖人群:核桃內的脂肪含量很高,對於本身就身體肥胖的人群而言,建議最好別吃,否則容易讓體重進一步增加。

肝病患者:核桃內豐富的脂肪在進入體內都需要膽汁來幫助消化,對於本身罹患肝病的患者而言,消化核桃會導致肝臟負擔加重,對其健康較為不利。

便溏腹瀉者:因為核桃內的油脂含量較為豐富,對於本身容易腹瀉的人群而言,吃核桃容易讓本身的症狀更加嚴重。

四、核桃怎麼吃獲益最大?

那麼,對於普通人而言,日常該如何去吃核桃呢?

首先,每日吃核桃的量不宜過多,建議堅果每周攝入50~70g為宜,換算一下大約是每天2~3顆核桃。核桃吃多了,可能會飽腹感強,引起食慾減退。

其次,吃核桃的時間也要選對,一般建議在早上的時候吃為好。因為核桃內的油脂較為豐富,晚上身體的消耗量較少,吃核桃容易讓這些熱量蓄積在體內,繼而引起身體肥胖。

另外,核桃儘量現開現吃,最好選擇原味的,不建議油炸或過度烤制。吃核桃的時候,外層的皮是可以食用的,這層褐色皮,含有多種酚類和黃酮類植物化學物,雖然食用是有苦澀味,但味道越澀,抗氧化能力越強,皮越澀越營養。

最後,核桃要存放在乾燥通風的地方,一旦發現核桃出現潮濕、霉變,要及時丟棄,避免產生黴菌毒素,危害健康。

核桃作為生活中常見的食物之一,對於大部分的普通人而言都可以適當食用,對血管健康有一定好處,但如若是特殊人群的話,則要注意儘量少吃或不吃。

而關於核桃補腦的說法,也不要過於迷信,沒有食物能達到,吃了就能讓人迅速提升智力,或者增強工作能力的效果,核桃中的營養成分也並非核桃獨有,不能盲目誇大核桃的作用。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奇妙的本草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107/1826432.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