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胃病變成「胃癌」前,曾用5個症狀提醒你

時不時胃疼、反酸、胃酸、胃脹……當代人的胃大多都有各種各樣的不適。

胃部不舒服時,你是不是忍忍就過去了?有些被忽視的疼痛,可能是胃病向胃癌轉化的徵兆。

胃病發展成胃癌的5個徵兆

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胃癌新發病例約50.9萬,死亡人數約40萬,居全球首位。

胃癌早期症狀並沒有特異性,容易與胃炎、胃潰瘍等常見胃病相混淆,發現時大多是中晚期。

臨床發現,近65%的胃癌患者,發病前有4年以上的胃病史。

如果胃病患者出現以下5個症狀,可能是向胃癌惡化的徵兆,需要引起高度警惕。

胃疼變得毫無規律

無論是胃炎還是胃潰瘍,發病時的腹痛都有自身特點。

以胃潰瘍為例,正常來說在飯後1小時左右會出現痛感。一旦疼痛變得持續且毫無規律,就應警惕癌變的發生。

反覆出現燒心反酸

「燒心」是指發生在胸骨下部附近,也就是常說的「心窩」處的燒灼感,主要是由於胃中食物「跑」到食管導致的。

胃會分泌胃酸,胃內容物都是酸性的,但食管為鹼性,當酸性物質進入食管後會腐蝕食管黏膜,導致「燒心」。

「反酸」是指胃內容物經食管反流到口咽部,口腔感覺到酸性物質。

體重快速下降

胃病患者的消化能力減弱,易出現食慾減退、腹瀉、乏力等症狀,這都屬於正常現象。

但如果短期內身體發生急劇惡變,機體對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出現吸收障礙,體重會快速下降,體形明顯消瘦,且吃藥也完全無法緩解病情,這就可能是癌變信號。

出現堅硬、疼痛腫塊

胃病患者要多留意腹部情況,如果在心窩摸到質地堅硬、擠壓疼痛的包塊,就需格外警惕是否為癌,否則隨著包塊增大,會累及背部、胸部甚至胸骨後,不適感會大大增加,貽誤治療。

出現黑色不明原因大便

豆腐等食物、鐵劑等藥物都可導致大便顏色發生改變,但這些都有跡可循。

如果胃病患者出現無法解釋的黑便,可能表明胃潰瘍出血或發生癌變,需要到醫院檢查,進一步確診。

防胃癌從改變飲食開始

近日,由中國抗癌協會胃癌專業委員會及中國醫師協會外科醫師分會上消化道外科醫師委員會聯合發布了《中國人群胃癌風險管理公眾指南(2023版)》(以下簡稱《指南》),針對如何吃才能防住胃癌,給出了具體推薦。

1多吃新鮮蔬果

新鮮蔬果富含類黃酮、維生素C番茄紅素等生物活性物質,具有抗氧化、防癌症等作用。

研究顯示,與每周吃水果少於3次的人相比,超過3次的人群胃癌風險降低62%;與每周吃蔬菜少於3次的人相比,超過3次的人群胃癌風險降低38%。其中,韭菜大蒜洋蔥、蔥類蔬菜、十字花科蔬菜等可顯著降低胃癌發生風險。

建議成人每天攝入300~500克新鮮蔬菜(深色蔬菜應占一半),新鮮水果攝入量為每天200~350克。

2多吃全穀物

穀物攝入與胃癌風險存在顯著關聯。調查顯示,大量食用全穀物(小米、玉米、高粱、燕麥蕎麥等)可將胃癌風險降低13%,大量食用精製穀物(精米白面)會使胃癌風險增加36%。

建議每天攝入200~300克穀類食物,其中全穀物和雜豆類為50~150克。

3多吃非發酵豆製品

豆製品分為發酵豆製品(如腐乳、豆豉等)和非發酵豆製品(如豆漿、豆腐、豆乾等)。

研究顯示,攝入大豆可以使胃癌風險降低36%,這種有益作用可能歸因於一些有益化學成分,如皂苷和大豆異黃酮。

發酵豆製品含有大量鹽分和致癌的亞硝酸鹽化合物,可能會抵消其有益成分的抗癌作用,也會損傷胃黏膜和改變胃內細菌環境。

4多喝綠茶

茶葉中富含茶多酚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有抗氧化、抗癌等作用,適度飲茶可以調節血脂、血壓,降低卒中、腸癌等疾病風險。

研究顯示,適量喝綠茶可以降低胃癌風險,未發現飲紅茶有這種作用。建議每月喝茶50克以上,注意不要太燙。

5減少鹽攝入

過量攝入食鹽會導致胃黏膜損傷和萎縮,增加基因突變的可能性,進而升高胃癌風險。

研究發現,鈉鹽與胃癌的關係在亞洲人群中尤為明顯。成人每天攝入食鹽不超過5克,並減少醃製蔬菜、鹹魚等高鹽食物的攝入量。

6減少油炸、煙燻食品攝入

醃製和煙燻食品不僅含鹽量很高,還含有致癌物N—亞硝基化合物等。燒烤、油炸等烹飪過程會破壞維生素蛋白質等營養成分,且容易產生苯並芘等致癌物。

研究顯示,常吃醃製、燒烤、煙燻和油炸食品的人群,胃癌風險分別增加2.21倍、2.64倍、1.99倍和2.82倍。

7減少飲酒

酒精可刺激胃腸道,導致噁心、嘔吐、腹痛等症狀,引起胃黏膜損傷與出血。飲酒不存在安全閾值,不飲酒的總健康風險最低。

研究顯示,胃癌風險明顯隨飲酒量增加而增加,且飲酒對胃癌風險的影響在中國人群中尤其明顯。

8減少紅肉攝入

肉類攝入與胃癌發生密切相關,其中,攝入過多紅肉(牛、豬、羊肉等)可顯著增加胃癌的發生風險。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建議,成年人每周食用紅肉次數應低於3次,總量不超過350克。可通過食用白肉替代部分紅肉,有助降低胃癌風險。

一個方法揪出癌前病變

從正常胃黏膜發展到胃癌,需經過一系列生理和病理變化,其過程長達10~20年,中間的若干個階段被稱為癌前病變。

目前,胃癌癌前病變的篩查包括血清學檢查、幽門螺桿菌檢測、影像學檢查等,最準確的方法還是胃鏡。

《中國腫瘤整合診治技術指南(CACA)·癌前病變》推薦,對於45歲以上且具有下列危險因素的人,應定期進行胃鏡篩查。危險因素包括:

長期居住於胃癌高發區;

感染幽門螺桿菌;

既往患有慢性胃病;

一級親屬有胃癌病史;

存在胃癌其他高危因素,如長期吸菸、飲酒、高鹽飲食等。

《指南》指出,已有輕度癌前病變的患者,應積極改變不良生活方式,並進行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可以顯著遏制胃黏膜炎症,延緩或阻止胃黏膜萎縮。

另外,《指南》建議,輕度萎縮性胃炎患者每3年複查一次胃鏡,重度患者1~2年複查一次胃鏡;輕度腸上皮化生每2~3年複查一次胃鏡,重度每1~2年複查一次胃鏡;異型增生患者在經內鏡下治療後,3~6個月複查胃鏡;腺瘤性息肉患者在經內鏡治療後,1年內複查胃鏡。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生命時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1213/1989919.html

相關新聞